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百老匯上空的子彈 觀後感

劇情簡介
電影以1920年代的紐約市為背景,描述一名年輕劇作家為了能在百老匯發表作品,決定接納來自黑手黨的資金,讓黑社會老大的情婦擔任配角,卻發現這不但未解決困難,反而令更多問題接踵而來。

最近像中毒般看了7部伍迪艾倫的電影,按新鮮度應該是寫魔幻月光的觀後感,但覺得這幾部當中最有趣就是這部"百老匯上空的子彈",怎麼說有趣呢,應該是時間的魔法造成的,像看了伍迪艾倫年輕時的作品"傻瓜大鬧科學城"的扮相,會有"最佳損友闖情關"的機器人的既視感,而像我是先看了"極地詭變"再回頭看"突變第三型",我反而對"極地詭變"評價比較高,以百老匯為題材的電影"鳥人",跟本劇一樣有衣衫不整出現在劇場大街的畫面,觀賞舊片有意想不到的樂趣,假如這兩部你都還沒有看過,我想我會先推薦你看這部1994年的"百老匯上空的子彈",對於才華與現實的兩難,伍導的詮釋非常有趣,鳥人則是另一種享受。





        一開始除了熟悉的爵士樂開場,看了半小時後覺得有點無趣,甚至懷疑這是伍迪艾倫的電影嗎?但此時劇情就像加了鹽巴的佳餚忽然美味了起來,飾演花瓶女的保鏢契奇開始對於華麗但狗屁不通的劇情有意見,但經過其建議修改的劇情反而較受歡迎,約翰庫薩克飾演的劇作家大衛從無法接受到主動請教,到最後甚至大幅改變劇情,這時劇情急轉直下,大衛反而從無法接受花瓶女的導演變成和事佬,倒是保鑣契奇認為花瓶女會毀了整部戲,而決定私下做掉她,這有點像"刺殺傑西"或是"落KEY人生"的觀點,能者與凡人總能輕易分辨。

        而體認到自己名氣不符實情的大衛,最後還是選擇挽回女友(同時也出軌),問她:你是愛我的藝術(別人的作品),還是我的人?女友回答:都愛!伍迪艾倫的戲常出現這個主題名氣的利弊,在"愛上羅馬""紐約遇到愛"以及本片"百老匯上空的子彈"都有沒有才華卻意外成為名人的角色,我想不需才華就能出名的現象,無論是自我辯證還是嘲諷,我想認清自己是很重要的,所以伍迪艾倫不參加頒獎典禮,伍迪艾倫:評獎什麼的最傻了,我沒法忍受別人評價我,如果他們說你配得到這個獎你就接受了,那麼下次他們說你不配的時候,你也得接受。

        臉書開始流行後,這樣莫名的素人愈來愈多,這些流星似的丑角,往往還沒收到門票,人群就已經散場,替他們可惜臉書的讚不能換成新台幣,還是感謝他們提供的免費娛樂,有些初為人母的朋友,會迫不及待在臉書分享他們喜悅,通常對於新生命的恭賀,人們不會吝嗇,有些搞不清狀況的媽媽就會衝動地成立粉絲專頁,但成為粉絲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劇中雙關語對白:愛是很深入的,但性只要幾吋就夠了。,網路讓人們容易交流,但大量容易的交流反而讓深入的對談變少了,無論是伍迪艾倫的電影或是真實人生,我想認清自己都是很重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