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革命青春 觀後感(有劇情透露)

劇情簡介


1971年,反戰意識高漲的年代,東大畢業的澤田(妻夫木聰 飾)是東都週刊的菜鳥記者,在採訪左派運動的過程中,受到影響逐漸認同左派的革命精神,但卻又必須秉持著記者的立場而保持中立。某日因緣際會下他認識了一名年輕的學運份子梅山(松山研一 飾),看著梅山神采飛揚描述著熱血革命等等的話題,澤田雖然心存懷疑,但改變世界的共同信念,卻讓他忍不住和梅山越走越近。隨著支持武裝革命的聲浪越來越高,梅山決定組成「赤邦軍」,秘密計劃對自衛隊基地展開襲擊,得知此計畫的澤田則提出獨家採訪的要求,在大時代的洪流之下,兩個年輕的革命靈魂,就要衝撞出最殘酷的火花。


本片改編自在日本引起話題爭議的文學作品《我愛過的那個時代》,感動了無數後輩文創名家,也讓本片導演山下敦弘推崇備至,憑著對於當時文化思潮的喜愛而興起拍成電影的念頭。由於牽動到日本社會至今仍無解的心結,電影劇本耗費三年才完成。最後選定兩大主角,由妻夫木聰飾演時任記者的川本三郎,松山研一擔任原著中嫌犯K的演出,兩大男星破天荒地同台對戲。電影主題曲則為巴布狄倫名曲〈My Back Pages〉,由日本國民創作歌王奧田民生與真心Brothers重新詮釋。


(原著中文版由新經典文化發行)
一九六八年,日本各大學發起了以意識形態為主的鬥爭浪潮,出現學生組織的「全學共鬥會議」(簡稱「全共鬥」),罷課、占領大學校園等場面愈演愈烈。一如許多目前仍活耀於日本藝文界的創作者,作者川本三郎與他們同樣是「全共鬥世代」。


在這個日本社會思潮震盪最劇烈的時期,川本三郎以一個初出茅廬剛跑週刊新聞的新人記者身分,完整描繪出當時社會浪潮,讓這本作品成了六○年代的最真實見證。而他更親眼目睹東大「安田講堂事件」,這個大時代發生的事件,後來屢次由村上春樹關鍵性地寫在《聽風的歌》、《1973年的彈珠玩具》、《挪威的森林》、《1Q84》等作品中。


本書文章最早連載於一九八六年至八七年日本文化創意人喜愛的藝文雜誌《SWITCH》,專欄名稱為「The Reading」,由該誌發行人新井敏記先生總策劃,並與角取明子小姐親自拜會川本三郎邀稿。最初原本只是希望讓八○年代的年輕讀者能理解六○年代的人事 物而書寫,沒想到川本三郎寫著寫著,最後卻變得不得不整理思緒,提到一九七二年改變他一生,讓他久久無法提筆寫作的專訪思想犯(殺人犯)事件。


他因為私下採訪嫌犯並湮滅證據,走在「記者道德」與「公民道德」的法律邊緣。最後還是因為受不了精神壓力,遂向警方坦承事件發生經過而身繫囹圄。因為這 樁「朝霞自衛官殺害事件」,他成了日本最受爭議的文壇評論家。正因為如此大膽的交涉過程,更清楚地描繪出當時年輕人的不安與衝動。儘管傷痛,作者藉由這些文字的呈現,宛如電影一般讓我們清楚看到了日本六○年代末期,一個個「我們相信一定可以做到」的青春姿態。

轉自KingNet影音台


我成功的被中文海報上面"革命前夕的磨托車日記"文字所吸引,不過實際上這是兩部截然不同的電影,革命青春》裏的革命非常半調子,從決定是思想犯還是殺人犯引起的爭議就能看出端倪,主角們沒有改變世界,改變的只有自己的人生。


歷史上真正不為自己利益的革命家少之又少,多的是革命後的獨裁者,對人民而言,常常只是從這個地獄走向那個煉獄,想建立的是利益而非正義,而其中最大的關鍵就是行為是否合乎道德標準,就像暢銷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書名一樣,正義是需要思考辯明的,世上沒有完美的體制,不同體制有不同利弊。


        梅山這個看似熱血的學運份子,對於他的企圖始終無法說明白,當觀點被質疑時,他就為對方貼上敵人的標籤,也難怪不能算是思想犯,梅山只能神秘兮兮的欺騙夥伴,為自己樹立威望,當事機敗露時又把責任推給旁人,這種捨棄立場放棄尊嚴的價值觀是最可悲的,他只是個投機者,沒有為革命產生任何正面意義,這是政客最常犯下的錯誤即是說謊立場搖擺。

       「真相和真愛一定會戰勝謊言與仇恨。」這是哈維爾的名言,可惜在台灣這樣的政治人物很少,多的是撕烈民眾情感的手段及言語,在這樣的環境下,公民的素養非常重要,就如同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所提到的要把理性帶進公領域,公民必須把自己的正義觀說出道理,不能只是「我說我對就是我對」。本書目的正是邀請讀者做個自我檢視,搞清楚自己抱持哪些信念,何以抱持這些信念。有了理性思辨,民主對話才能向上提升,不會一直停留在互嗆叫陣的層次。在台灣人民最需要的的確就是真愛與真相,我們希望看到的是落實的公共事務討論,而不是批評對手,期待有天台灣選舉不再是政黨惡鬥。


        回到電影本身,影片忠實的描繪出那個年代的景觀與氣氛,就如同與梅山辯論的同學提的我們終究還是依附在學校的體制下革命,這代表的正是體制帶給人民的安全感,要推翻體制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的祥和,就是在考驗這些年輕人的取捨,而衝動帶來的悔恨,在最後另一主角澤田遇見以前的遊民朋友,居然安穩的經營小酒館生意時達到高點,成長的滋味是這麼苦澀,原來真實人生要考慮的東西這麼多,每個人只是找出不同方向去為自己人生努力,成長的代價就是感慨的淚水!

         這部片的背景設定在60年代,對一般觀眾而言會比較陌生,建議看過相關資料再來看電影會比較適合,日本在戰後復甦的很快,但對於全面西化的反對聲浪也一直存在於日本社會,電影提到的日本文豪三島由紀夫的自殺事件就是一個例子,也感謝本片這種學運題材,讓台灣很多村上春樹迷,可以更清楚勾勒出那個時代的輪廓, 一個劇烈轉變的新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