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血色海灣 觀後感



劇情大綱
本片獲得2010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以及世界多項重量級影展的肯定。 


瑞克歐貝瑞是六0年代首屈一指的海豚訓練師,也是廣受觀眾歡迎的節目主持人,每天帶領海豚帶給所有人歡笑。本片導演Louie Psihoyos將跟著瑞克歐貝瑞和一群精英團隊,深入位於日本和歌山的大地漁村(Taiji),帶領觀眾揭開黑暗的致命秘密。 


影片描述日本和歌山大地漁村,每年九月開始為期半年的海豚屠殺期,連絕大多數的日本觀眾也不知道這個海灣屠殺秘密,在世界引起極大波瀾。類似驚悚片的特殊手法拍攝,結合團隊的高超隱藏偽裝技術,《血色海灣》完整捕捉到這些真相的畫面,使得相關的屠殺能夠經由電影被正視、改變。 


《血色海灣》在日舞影展首映後,接連獲得日舞、雪梨等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並拿下全球規模最大的紀錄片影展-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IDFA)的觀眾票選獎。 


《血色海灣》近日也在奧斯卡拿下最佳紀錄片,導演於奧斯卡典禮上從麥特戴蒙手中獲獎,主角瑞克歐貝瑞更在台上高舉正視海豚屠殺的牌子,呼籲大眾能夠上網或傳簡訊來連署,希望這個殘酷事實,能夠透過輿論的力量來改變。製片費雪史蒂芬在台上說道:瑞克歐貝瑞是改變海豚命運的人,也是拯救世界生物的英雄! 轉自開眼電影網



看紀錄片時,我的確感到十分震撼,海豚掙扎的樣子讓我流了眼淚,但我沒辦法說導演的觀點完全正確!他的確是個受歡迎的節目主持人,很懂得抓住觀眾的心理,讓這部紀錄片毫無冷場,但真相是除了海豚,人類還吃了很多其他動物,我無法比較出哪種動物比較不該吃,因為看到所有動物被宰殺時,我還是還是感到不忍。

影片中很弔詭的一段話,你們吃牛肉,我們吃海豚肉,但事實是他們就是在放狗屁!......因為海豚肉含有高濃度的汞。被訪問的日本人很多表示不知道有人在吃海豚肉,所以他覺得這怎麼能算是傳統,所以這邊有兩個疑點,一.就是假如海豚肉不含汞那吃牠就合理嗎?二.還有真的是傳統就可以吃了嗎?換個方式思考當初造成風波的美國牛肉問題,是因為害怕狂牛症還是覺得美國的牛比較可憐呢?所以導演只是用方法去暗示吃海豚肉不好,但是並沒有回答那為什麼
可以吃牛肉!

但是這邊的漁民的確也有問題,假如覺得吃海豚是件正常的事情是種傳統,那為何不能公開,為什們害怕被拍攝,為什麼
要隱瞞海豚肉有汞的事實?算了吧!所有的疑問都是多餘的,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人道,我們人類連決定自己安寧死都爭執不休了,有什麼邏輯來說明動物怎樣死比較人道,死亡這件事情,是無法以任何方式減輕其殘酷的,假如動物聽得懂人話,我想沒有任何動物希望自己被當成食物的,即使是大量養殖的雞跟鴨!



所以一切的出發點只能回歸到人這個本質,人是雜食性的動物,我們有感情有愛,但也有慘忍的一面,我們看到海豚或是任何動物被宰殺,我們會感到不忍,但是當你感到飢餓需要進食時,我們變成只會思考哪間餐館好吃?所謂有靈性的動物,只是我們對動物擬人行為的投射,必要時人甚至連人都吃!


日本人吃鯨豚肉的確有其背景,戰敗後鯨肉成為蛋白質的供應來源,而且不用花時間養殖,只需補抓,還不像畜牧業有高碳排放,但是物極必反,漁業資院的衰退是事實,而美國龐大的畜牧業也有嚴重的問題,他們也掩蓋了一些事實,就是人類斷奶後其實不適合再喝奶,牛奶反而會好發癌症跟造成骨質疏鬆,但是有多少家庭是靠畜牧業在生活呢,所以事情變成一種體制時,事情就不再單純了,人類從來也只有災難來時,才會真正的檢討自己。


瑞克歐貝瑞其實是個可憐的老人,他所有行為只是為了救贖,這個產業因他而蓬勃發展,但以其一人之力要推翻這產值數億的龐大產業談何容易,我相信假如我是他,看著親如家人的海豚自殺在自己的臂彎裡,我也會在有生之年盡我所能去挽救海豚,但人類跟自然找到相處之道這龐大的問題,不是這部影片能解決的!


當歐盟為歐債煩惱不已,美國佔領華爾街如火如荼進行時,我懷疑"先進國家"這四個字,不同國家有不同文化,而文化要如何演進,最好交給當地人自行處理,除了不夠尊重,更可能是一種觀念侵略,別忘了電影最後還靠兩位日本市議員去改變狀況的,充分的協調我想效果會更好!


回到影片本身,的確是部成功的紀錄片,因為它成功的讓我為海豚的屠殺感到難過,也讓人們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激情過後,我並不是鼓吹去吃鯨豚肉,我認為要用更嚴肅的角度來思考動物跟食物的問題,有關食物我更推薦餵不飽的地球這部紀錄片,有更嚴肅的議題讓人思考,關於產銷結構成糧食不均,所造成的饑民跟難民的問題,糧食自給率只有30%的台灣,對於未來油價飆高造成糧食買不起的問題,我想也很值得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