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紐約遇到愛 觀後感


劇情簡介
又一部伍迪艾倫自編自導電影,睽違五年重回紐約之作,賴瑞大飾演脾氣古怪的Boris Yellnikoff,另外還有派翠西亞克拉克森、伊雯瑞秋伍德等人共同演出本片。
「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主角波里斯(賴瑞大衛飾演)為自己人生所下得最好註解,他看別人都是笨蛋,別人看他卻是自傲又自戀的古怪老頭。當他遇上離家出走的美少女美樂蒂(伊雯瑞秋伍德飾演),兩人決定結婚共度一生。沒料到美樂蒂的老媽翹家來找她,然後來個紐約情慾大解放!就連美樂蒂的老爸也跑來湊一腳,原本已經夠混亂的局面一發不可收拾…太多意想不到的愛情模樣都在這座城市發生!老少配行不行?一妻二夫行不行?中年出櫃行不行?不妨拋開世俗的枷鎖、外人的批評,實現愛情的所有可能,因為在這座城市遇到你,愛情,怎樣都行。
轉自開眼電影網

剛看賴瑞大衛飾演波里斯這個老頭,會想到愛在心理口難開的傑克尼克遜,覺得有點討人厭,伍導一開始就安排他像紙牌的秘密裡的小丑一樣,跑出電影跟螢幕前的觀眾對談,這安排真是絕,他眼神看著鏡頭向其他戲中的腳色說,你看前方有一群用辛苦錢買票進來看戲的人,還講了一大段世界多悲慘,你自己煩惱就夠多了,你怎會還想聽我的故事呢?讓這部電影跟觀眾有很特殊的連結,一下子就破題說"這不是會讓你感覺良好的電影",當然看伍導的戲的趣味就是不到最後你不知道結局會怎麼安排。

我覺得伍導最新作品"魔幻月光"的故事應該是以波里斯當原型,一個太理性悲觀認為愛情沒道理的腳色,當然伍導的作品本來就常圍繞在愛情上面,一開始的設定就很特殊,一個老頭在回家樓梯上遇見一個翹家女孩,他居然就收留她甚至結婚,我覺得當他選擇結婚時,就代表了波里斯骨子裡還是有一點樂觀及浪漫,老少配通常考慮很多現實後,是會打消念頭的,就像印度電影"美味情書"裡的男主角,當他發現身上居然散發出跟記憶中爺爺一樣的老人氣味時,他打消了跟女主角見面的念頭,但本片的波里斯則是做了不同選擇,其實愛情本來就沒道理,會有很多現實因素讓你拒絕開始某段關係,但不可抹滅的就是人還是會動心。

        有恐慌症的莫里斯,在半夜跟老婆大吵後跳樓成了跛腳,其實她的老婆是個有文化有內涵的知識份子,但認為這一切太理性太合理了,所以他決定逃離這一切,之後就離婚了,這就是愛情的奇妙處,你選擇了讓人人稱羨的對象,但你就是無法欺騙自己,這個安排也出現女主角美樂蒂爸爸約翰身上,當他在酒吧跟一位陌生的同性戀男子聊天時,他忽然說出心裡的秘密,他對男人會有衝動,也解釋了為何他跟異性的性生活總是不美滿。

        然後莫里斯又開始鏡頭前觀眾講了一件事,你知道嗎你身邊總有這種人,衣著整潔按時上教堂的乖寶寶,會引用聖經的故事循規蹈矩直到有一天,拿著來福槍衝到大樓裡掃射每個人,這就是瑪麗葉塔(美樂蒂的母親)會做的事,她表現在性生活上,還用猛虎出閘形容她的性慾大解放,沒錯我想解放是這部電影的主軸;中國有個治水故事很有名,就是大禹跟鯀,是用防堵的方式治水結果失敗,大禹則是疏導的方式才成功,我想人的慾望也是如此。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平常在臉書總貼些正面勵志的文章,私底下相處起來則完全不同,我就很討厭這樣虛偽的人,像我有個客戶,他是個虔誠的教徒,甚至還出國去聖地參拜,但他平常卻很常說謊,常常自己訂錯貨,事後再誣賴客服,逼的公司要準備錄音證明,其實生活就是如此,總是會遇到一些讓你不順遂的人事物,你能做什麼呢,就跟電影莫里斯談的一樣,生活本來就夠悲慘的,在不傷害其他人下,就在這悲慘的世界努力偷取一點小小快樂吧。

         主角莫里斯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不時形容世界的悲慘無意義,也努力用他的賤嘴嘲諷自己與他人,同時也認真的享受生活帶來意外驚喜,無論如何,伍迪艾倫果然是生活感到苦悶時解憂的好選擇。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百老匯上空的子彈 觀後感

劇情簡介
電影以1920年代的紐約市為背景,描述一名年輕劇作家為了能在百老匯發表作品,決定接納來自黑手黨的資金,讓黑社會老大的情婦擔任配角,卻發現這不但未解決困難,反而令更多問題接踵而來。

最近像中毒般看了7部伍迪艾倫的電影,按新鮮度應該是寫魔幻月光的觀後感,但覺得這幾部當中最有趣就是這部"百老匯上空的子彈",怎麼說有趣呢,應該是時間的魔法造成的,像看了伍迪艾倫年輕時的作品"傻瓜大鬧科學城"的扮相,會有"最佳損友闖情關"的機器人的既視感,而像我是先看了"極地詭變"再回頭看"突變第三型",我反而對"極地詭變"評價比較高,以百老匯為題材的電影"鳥人",跟本劇一樣有衣衫不整出現在劇場大街的畫面,觀賞舊片有意想不到的樂趣,假如這兩部你都還沒有看過,我想我會先推薦你看這部1994年的"百老匯上空的子彈",對於才華與現實的兩難,伍導的詮釋非常有趣,鳥人則是另一種享受。





        一開始除了熟悉的爵士樂開場,看了半小時後覺得有點無趣,甚至懷疑這是伍迪艾倫的電影嗎?但此時劇情就像加了鹽巴的佳餚忽然美味了起來,飾演花瓶女的保鏢契奇開始對於華麗但狗屁不通的劇情有意見,但經過其建議修改的劇情反而較受歡迎,約翰庫薩克飾演的劇作家大衛從無法接受到主動請教,到最後甚至大幅改變劇情,這時劇情急轉直下,大衛反而從無法接受花瓶女的導演變成和事佬,倒是保鑣契奇認為花瓶女會毀了整部戲,而決定私下做掉她,這有點像"刺殺傑西"或是"落KEY人生"的觀點,能者與凡人總能輕易分辨。

        而體認到自己名氣不符實情的大衛,最後還是選擇挽回女友(同時也出軌),問她:你是愛我的藝術(別人的作品),還是我的人?女友回答:都愛!伍迪艾倫的戲常出現這個主題名氣的利弊,在"愛上羅馬""紐約遇到愛"以及本片"百老匯上空的子彈"都有沒有才華卻意外成為名人的角色,我想不需才華就能出名的現象,無論是自我辯證還是嘲諷,我想認清自己是很重要的,所以伍迪艾倫不參加頒獎典禮,伍迪艾倫:評獎什麼的最傻了,我沒法忍受別人評價我,如果他們說你配得到這個獎你就接受了,那麼下次他們說你不配的時候,你也得接受。

        臉書開始流行後,這樣莫名的素人愈來愈多,這些流星似的丑角,往往還沒收到門票,人群就已經散場,替他們可惜臉書的讚不能換成新台幣,還是感謝他們提供的免費娛樂,有些初為人母的朋友,會迫不及待在臉書分享他們喜悅,通常對於新生命的恭賀,人們不會吝嗇,有些搞不清狀況的媽媽就會衝動地成立粉絲專頁,但成為粉絲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劇中雙關語對白:愛是很深入的,但性只要幾吋就夠了。,網路讓人們容易交流,但大量容易的交流反而讓深入的對談變少了,無論是伍迪艾倫的電影或是真實人生,我想認清自己都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