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賦稅正義與企業競爭力

    台灣能源 99% 仰賴外購、糧食自給率32%,是典型的島國經濟,吸引外資促進貿易是必然的生存之道,以賽局理論來假設條件,企業繳稅跟企業避稅,政府提高稅率及降低稅率,會有下列四種結果。






提高稅率
降低稅率
企業繳稅
良好投資環境
通膨升高
企業避稅
企業出走
政府舉債
    






美國財政部430宣佈,今年一季度有461位美國人放棄了美國國籍,不少名人選擇移籍新加坡來看,各國間不同的稅賦成本會成為企業投資考量因素,但是也非絕對因素,19461963年的18年間,美國個稅的最低和最高邊際稅率分別保持在20%90%上下,但美國移民人口依舊是世界之冠,可以看出稅率不全是選擇標準,近年台商資金回流,遺贈稅調降是主因,但稅率並沒有低於新加坡,吸引台商回流的原因還有台灣文化吸引人的軟實力。

    




    沒有資源也造就台商靈活的經營能力,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台商的影子,這是克服環境的韌性,而近年也看到仰賴租稅優惠的高科技產業競爭力消退的現象,台灣的金融市場自由化及國際化還有產品豐富度都不及鄰近的香港,這才是核心問題,筆者認為有良好的環境才能吸引企業投資才會有稅收,有稅收才能談賦稅正義,稅率高低不代表投資環境好壞,台灣需要外資嗎?台灣需要的其實是世界廣大的市場,多餘的資金只是泡沬的來源,建設需要稅收、社會福利也需要稅收,若一昧擔心資金外移,而未將環境建設好,希臘的前車之鑑歷歷在目,如何訂定合理的稅率是政府必須思考的方向,但創造良好投資環境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而企業如何增加實質競爭力,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下在稍嫌封閉的台灣市場,企業如何站穩腳步搶得先機,企業所需的是更靈活的通路及資金平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