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告別2011

今年的我收入比去年略減兩萬 但過的很充實 環島兩次 也去了上海旅遊

很重要的是我改變了我的生活型態  像個離群的猩猩


我減少了不必要的交際應酬 也比較不追求外在的感官娛樂

我比較想找到心靈快樂 不是由金錢買的商品到的那種快樂

年初時雖然辦了熱鬧的生日 但實際上我感到很失落很低潮 喧嘩過後更感落寞


但我找回過去的好習慣 也克服了不能獨處的缺點 

一個人看了不少電影跟記錄片 也看很多不同的書

雖然厭惡某些體制 但我知道我愛我的家人跟朋友 知道該為什麼努力












最後今年的新年新希望就是 除了繼續充實內涵之外 也要開始注意一下自己的外表

不要再發福啦 我會嚴格實施七分飽政策的 

最後祝大家新的一年裡 天天開心 心想事成








守護者 觀後感

 今天是2011年最後一天,明天就是謠傳為世界末日的2012年,所以特別找出末日題材中最有深度的電影來寫觀後感,這部電影在網路上有著兩極化評價,通常失望的觀眾是抱著帶看三百壯士這種動作片的心情來看本片,但從原著是被《時代》雜誌票選為史上最佳一百本英文小,也是唯一獲得雨果文學獎的漫畫小說作品,就能明白影片的深度,而非簡單的動作片。                 
       本片豐富的配樂 、誨暗的的場景、性與暴力這些成人題材,都十分令人玩味,題材的深度讓我想起希臘神話,眾神的七情六慾與鮮明的性格,祂們有超人的本領卻有人的性格而導致紛爭不斷,譬如本片的議題,什麼是正義?該從人的角度,亦從神的角度?人類討厭戰爭,戰爭導致人口大量死亡,卻能解決糧食不夠的狀況,用比較流行的字眼就是可以減少碳排放,所以劇中曼哈頓博士反常的沒有擔任救世主,而是不置可否的超然態度,讓他感覺不像人,因為人就是會為不同的立場爭執,就像最近的台灣媒體很少關注的德班氣候大會,歐盟與太平洋島國懷疑是否一切已太遲的時候,發展中國家印度中國還認為被抹煞發展權力,而加拿大與日本也因經濟重創,而未加入京都議定書第二階段的減量承諾,美國則是自始即未參加,這場大會沒有雖達成協議但沒有實質約束力,每個國家都為了生存互相角力,生存本是華麗殘酷的事實,沒有任何一方能稱的上真正的正義!


    本片的幾個角色可以看到人面對抉擇時的反應,笑匠覺得一切都只是笑話只想麻醉自己,夜梟則是與現實妥協,變臉羅夏則是為了正義反抗到底,艾卓恩則是為達成理想不擇手段,這些不同反應都可以看見不同的人性,但是本片除了複雜的人性描繪之外,很重要的還有一點,就是對體制的不信任,守護者還有著監視的意味,所以應該是誰來監視這些超人呢,假如超人失控了呢?

好比糧食不夠的問題,地球人口大量增加,我們依賴基因改造食物來維持供需,基因改造食物可以大量生產不受蟲害也減少氦肥,而減少肥料可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跟對環境的破壞,但食品公司卻對種子申請專利進而壟斷市場,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製造出新的問題,所以只相信某種制度,卻不考慮制度失衡所產生的效應,又好比現代社會所信奉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為了競爭走入全球市場,先不討論競爭下的犧牲者,金融海嘯後為了挽救經濟我們甚至捨棄了環保,人類的命運必定是像本片一樣走向極端後才能找到平衡。


我最喜歡的角色是笑匠,他像是丑角一樣看透了荒謬的一切,既然無能為力改變,在還有能力麻醉自己時,選擇放蕩形骸的過生活,因為一切的秩序都是個大笑話,誰也沒有能力改變什麼,就像紙牌的秘密中的鬼牌,洞悉一切但改變不了自己身為紙牌的事實,為何會喜歡這角色,因為我也是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秩序只是個笑話。



P.S 很可惜的台灣沒有收錄超過三小時的完整版(有管道的朋友請留言告訴我謝謝),漫畫是本身是用九宮格的構圖來表達,又有很多符號跟補充資料,所以我相信絕對是時間越長越能拉進跟原著的距離,希望片商可以趕快出完整版。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V怪客 觀後感


劇情大綱
本片改編自同名漫畫小說,故事發生在未來的英國極權社會,描述一名年輕女子艾薇被一名被稱為"V怪客"的蒙面男子救了一命。V怪客不但博學多聞、出口成章,而且武藝高強、溫柔敏感,他打算發起一場革命,推翻極權專制的政府,解放千千萬萬受迫害的人民。但是他也是一個孤獨寂寞,充滿了內心掙扎,一心想要為自己受到的痛苦復仇的複雜人物。




他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英國同胞,並推翻貪污腐敗、暴虐無道的極權政府,挺身而出公開譴責政府實施的暴政,並呼籲全國同胞在11月5日那天和他一起效法十七世紀革命先烈蓋福克斯的精神,發起一場驚天動地的革命。蓋福克斯曾於1605年11月5日企圖用威力強大的火藥把英國國會大廈炸毀,但是他卻在引爆火藥之前不幸遭到逮捕,並被當時的英王詹姆士一世下令吊死,而他和同黨的偉大理想也未能實現。V怪客秉持這位革命先烈的精神,發誓要完成他的壯舉,將國會大廈炸得粉碎。艾薇在逐漸揭開V怪客神秘背景的同時,也發現有關自己的真相,她最後和V怪客攜手合作,一起為飽受迫害的人民爭取正義和自由...




導演在籌拍《V怪客》的時候,受到一些經典名片的影響,包括1965年的《阿爾及利亞之戰》,該片以真實的手法描述1954年到1962年間,阿爾及利亞人民發動革命試圖推翻法國殖民政府。另外對他影響深遠的作品包括大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改編自喬治歐威爾名著的《1984》、改編自雷布萊伯利名著的楚浮經典作品《華氏451度》等片。


本片改編自同名漫畫小說,首次於1981年在《Warrior》漫畫月刊上連載,立刻就吸引眾多死忠漫畫迷。連載了26期後停刊,劇情也中斷,讓死忠漫畫迷引頸期盼了好久。幸好原著漫畫小說家亞倫摩爾和大衛洛伊德於1989年投入DC漫畫社,終於把這故事寫完,並出版完整的漫畫小說。故事設定在不久的未來,地點是倫敦,原著作者洛伊德說:「我們主要是以80年代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領導的保守派政府為根據,創造出《V怪客》漫畫小說中的法西斯極權政府,而V怪客的使命就是推翻這個政府。」 轉自開眼電影網

這部片是好幾年前的電影,但是想到V怪客就一直想到九孔,
所以一直沒有動力去看這部電影


1605年英國人蓋伊‧福克斯(Guy Fawkes)企圖炸毀英國國會,卻因事蹟敗露,最後以叛國罪處死。400年後的今天,示威民眾戴上福克斯的面具,象徵「人民不該畏懼他們的政府,應該是政府畏懼他們的人民」。 蓋伊‧福克斯的形象,逐漸由「恐怖份子」轉化成「對抗國家政府的革命象徵」,讓這附面具經常出現在「佔領華爾街」或其他抗議活動中。
 但是最近在佔領華爾街運動的民眾身上看到這個面具,就開始有了興趣,網路查了很多資訊之後才發現,原來這部電影跟守護者都是同個英國漫畫小說家 Alan moore亞倫摩爾改編成電影的作品有開膛手、天降奇兵、守護者、V怪客,不過很特別的是亞倫摩爾從不看這些被改編的電影,因為亞倫摩爾認為要百分百忠於原著事不可能的事,而不良的改編作品會影響觀眾對原著的觀感,看完天降神兵後的確有這樣的感覺!

電視教父王偉忠在今週刊裡有篇文章提到一個笑話,有個朋友曾到西班牙巴塞隆納參觀畢卡索故居,他說,展覽品豐富,但都看不懂,只有一幅畫,畫了三根排水管,像得不得了,讚嘆不已,後來館方說那不是作品,是真的水管,怕漏水才加框......,原來畢卡索不是只會畫抽象畫,他十四歲就能畫出栩栩如生的人像,那抽象的畫風是何緣故呢?原來是來自父親的高壓教育,長久的壓抑讓追求自由的畢卡索慢慢從印象派到立體派,最後成為抽象派;提這個小故事是要說明,要了解典故需要豐富的資訊,不然資訊不充足下造成的偏見就等同無知了,首先先提供幾個訊息,V For Vendetta應該是V代表血海深仇女主角是妓女  作品本來有毒品、而V則是性別不明。

詳細訊息來源


看完龍貓大的介紹你會會讚嘆作者是個天才,也更理解故事本來的面貌,強調的是主角的覺醒過程,當然電影有電影的節奏,雖然我不是很滿意電影交代不清的劇情,也覺得女主角轉變太突兀細節都沒交代,但是最後所有民眾帶著面具走向廣場時,我的確還是深受感動,雖然台灣早已解嚴,人民有言論自由,但是我們從媒體看不到真相,譬如總統辯論TVBS的民調是馬英九表現比較好,看三立則是蔡英文比較好,所以很麻煩的想知道真相就必須時常轉台,自己取得平衡,電影中很有趣的一慕,電台製作人做了個影片揶揄大統領(可想而知這個媒體人下場),就是恐怖份子拿下面具時,居然長的跟大統領一模一樣,兩個一起下令結果一起被槍殺,這的確切中我心中的感覺,目前國內兩大政黨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同樣都是口號治國,同樣都有其醜陋的一面,人民只有在選舉時才被重視,所以當然開始喜歡起神秘V怪客,就像九把刀的小說功夫提到的一段話"有一種東西叫做正義,正義需要高強武功",我們的確需要英雄,但是現實生活並沒有英雄,真正的英雄來自所有市井小民的覺醒,,而人民的高強武功來自獨立思考,不要被媒體機器洗腦,想想購物頻道的商品,為何買來總是不好用,就會明白為何政府政策老跳票了!




故事最後的安排非常好,血肉之軀終會死亡,但理念卻不會死亡(奪魂鋸的死老頭算嗎?),就像皇帝做不好,自然有源源不絕的丐幫弟子覺醒,歷史上國家衰敗都是來自腐敗,民心思反絕對是不公平的社會造成的,想執政的兩大政黨,好好照顧人民自然贏得民心,希望有天台灣可以跟電影V怪客一樣, 創造出公平的美麗未來。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血色海灣 觀後感



劇情大綱
本片獲得2010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以及世界多項重量級影展的肯定。 


瑞克歐貝瑞是六0年代首屈一指的海豚訓練師,也是廣受觀眾歡迎的節目主持人,每天帶領海豚帶給所有人歡笑。本片導演Louie Psihoyos將跟著瑞克歐貝瑞和一群精英團隊,深入位於日本和歌山的大地漁村(Taiji),帶領觀眾揭開黑暗的致命秘密。 


影片描述日本和歌山大地漁村,每年九月開始為期半年的海豚屠殺期,連絕大多數的日本觀眾也不知道這個海灣屠殺秘密,在世界引起極大波瀾。類似驚悚片的特殊手法拍攝,結合團隊的高超隱藏偽裝技術,《血色海灣》完整捕捉到這些真相的畫面,使得相關的屠殺能夠經由電影被正視、改變。 


《血色海灣》在日舞影展首映後,接連獲得日舞、雪梨等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並拿下全球規模最大的紀錄片影展-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IDFA)的觀眾票選獎。 


《血色海灣》近日也在奧斯卡拿下最佳紀錄片,導演於奧斯卡典禮上從麥特戴蒙手中獲獎,主角瑞克歐貝瑞更在台上高舉正視海豚屠殺的牌子,呼籲大眾能夠上網或傳簡訊來連署,希望這個殘酷事實,能夠透過輿論的力量來改變。製片費雪史蒂芬在台上說道:瑞克歐貝瑞是改變海豚命運的人,也是拯救世界生物的英雄! 轉自開眼電影網



看紀錄片時,我的確感到十分震撼,海豚掙扎的樣子讓我流了眼淚,但我沒辦法說導演的觀點完全正確!他的確是個受歡迎的節目主持人,很懂得抓住觀眾的心理,讓這部紀錄片毫無冷場,但真相是除了海豚,人類還吃了很多其他動物,我無法比較出哪種動物比較不該吃,因為看到所有動物被宰殺時,我還是還是感到不忍。

影片中很弔詭的一段話,你們吃牛肉,我們吃海豚肉,但事實是他們就是在放狗屁!......因為海豚肉含有高濃度的汞。被訪問的日本人很多表示不知道有人在吃海豚肉,所以他覺得這怎麼能算是傳統,所以這邊有兩個疑點,一.就是假如海豚肉不含汞那吃牠就合理嗎?二.還有真的是傳統就可以吃了嗎?換個方式思考當初造成風波的美國牛肉問題,是因為害怕狂牛症還是覺得美國的牛比較可憐呢?所以導演只是用方法去暗示吃海豚肉不好,但是並沒有回答那為什麼
可以吃牛肉!

但是這邊的漁民的確也有問題,假如覺得吃海豚是件正常的事情是種傳統,那為何不能公開,為什們害怕被拍攝,為什麼
要隱瞞海豚肉有汞的事實?算了吧!所有的疑問都是多餘的,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人道,我們人類連決定自己安寧死都爭執不休了,有什麼邏輯來說明動物怎樣死比較人道,死亡這件事情,是無法以任何方式減輕其殘酷的,假如動物聽得懂人話,我想沒有任何動物希望自己被當成食物的,即使是大量養殖的雞跟鴨!



所以一切的出發點只能回歸到人這個本質,人是雜食性的動物,我們有感情有愛,但也有慘忍的一面,我們看到海豚或是任何動物被宰殺,我們會感到不忍,但是當你感到飢餓需要進食時,我們變成只會思考哪間餐館好吃?所謂有靈性的動物,只是我們對動物擬人行為的投射,必要時人甚至連人都吃!


日本人吃鯨豚肉的確有其背景,戰敗後鯨肉成為蛋白質的供應來源,而且不用花時間養殖,只需補抓,還不像畜牧業有高碳排放,但是物極必反,漁業資院的衰退是事實,而美國龐大的畜牧業也有嚴重的問題,他們也掩蓋了一些事實,就是人類斷奶後其實不適合再喝奶,牛奶反而會好發癌症跟造成骨質疏鬆,但是有多少家庭是靠畜牧業在生活呢,所以事情變成一種體制時,事情就不再單純了,人類從來也只有災難來時,才會真正的檢討自己。


瑞克歐貝瑞其實是個可憐的老人,他所有行為只是為了救贖,這個產業因他而蓬勃發展,但以其一人之力要推翻這產值數億的龐大產業談何容易,我相信假如我是他,看著親如家人的海豚自殺在自己的臂彎裡,我也會在有生之年盡我所能去挽救海豚,但人類跟自然找到相處之道這龐大的問題,不是這部影片能解決的!


當歐盟為歐債煩惱不已,美國佔領華爾街如火如荼進行時,我懷疑"先進國家"這四個字,不同國家有不同文化,而文化要如何演進,最好交給當地人自行處理,除了不夠尊重,更可能是一種觀念侵略,別忘了電影最後還靠兩位日本市議員去改變狀況的,充分的協調我想效果會更好!


回到影片本身,的確是部成功的紀錄片,因為它成功的讓我為海豚的屠殺感到難過,也讓人們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激情過後,我並不是鼓吹去吃鯨豚肉,我認為要用更嚴肅的角度來思考動物跟食物的問題,有關食物我更推薦餵不飽的地球這部紀錄片,有更嚴肅的議題讓人思考,關於產銷結構成糧食不均,所造成的饑民跟難民的問題,糧食自給率只有30%的台灣,對於未來油價飆高造成糧食買不起的問題,我想也很值得思考!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老片推薦 柯倫拜校園事件 觀後感


劇情簡介
美國龐大數量的槍擊事件使這個文明的國家惡名昭彰,激進的電影創作者麥克摩爾帶著他獨特的黑色幽默,決定一探美國流血文化的源頭。他發現,大家都將這個不正常生態歸因為槍枝取得的便利性、激烈的國家歷史、充滿暴力的娛樂傳媒、和貧窮等。

然而,光憑以上解釋絕對不夠,因為有許多他國文化也具備上述特質,但卻從未發生像美國般的血腥屠殺。為了要找到真正的原因,麥可摩爾開始針對槍枝高持有率的美國進行恐懼文化、盲從文化、暴力文化的深入勘查。此外,他更嘗試調查為了自身利益而與搧染這個血腥文化的當權政界精英和非法公司。

科倫拜校園事件》原文片名Bowling for Columbine,講的是原本應該要去上保齡球課的兩名高中生竟中途跑到校園瘋狂掃射人群,使他們眼中的肉身球瓶全倒的事件。這起發生在科羅拉多州立托頓市的事件又一次引起社會震痛,使麥可摩爾決定一探悲劇的源起,他開始從熟知的槍械文化著手。麥可晤談槍擊案主嫌尼可拉斯的小弟詹姆士,只見他目露兇光並展示他手上那把“點44麥格能”大型連發式手槍,不一會兒即就用裝滿實彈的這把槍頂向自己的腦際,再來仍是引人不忍的事況----科倫拜高中槍擊發生當時的保全監視器錄下的畫面被播出,慘況讓人不忍卒賭。

在這部電影裡,麥可摩爾花諸多力氣探討美國槍枝史,摻佐我們耳熟能詳的各類搖滾、爵士樂曲,讓跳換的新聞影片、廣告CF、老電影、電視畫面、MTV等素材撩撥觀眾的遊興,再以旁白、訪談等證言組合成有力觀點。「一旦你有了槍,那就可以無所不為」語重心長的敘述在片中低迴,但看到一部分人熱衷槍戰休閒,並聲言此乃美國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云云。所以我們看見《致命武器4》喜劇明星克里斯洛克拿它在脫口秀中插科打諢;而一代巨星卻爾登希斯頓更宣揚他在槍戰片中的英勇形象,並進一步為來福槍說項。再瞧瞧那些狩獵派對、槍彈展覽館、衝鋒社團等活動,好比美國政府在文化藍圖中教化全民習於作戰,這下連爭議歌手馬里連曼森也學柯賜海跑來搶鏡頭、罵聲全開。

《科倫拜校園事件》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這部片的幕後推手麥可摩爾就是今年在頒獎典禮上砲轟布希的那個傢伙,除了奧斯卡之外,《科倫拜校園事件》更風風光光的扛回了總共160多個大獎,也讓麥可摩爾的身價水漲船高。《科倫拜校園事件》在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出盡了鋒頭,原因是導演上台領獎時大膽的發言,他說「布希真是個混蛋,只知道以暴制暴,我們的國家也真是個智障國度,因為沒人敢對布希嗆聲,已經沒有任何字眼足以形容我當下的失望心情」。他的得獎感言讓舉辦奧斯卡頒獎典禮柯達劇院嚇壞了。深怕引起場內外喧然大波的奧斯卡製作人,緊張的放了音樂將摩爾的發言打斷。

本片其他得獎紀錄輝煌,以下僅列其中較具知名的部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法國奧斯卡凱薩獎最佳外語片、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是46年來唯一以紀錄片之姿勇奪坎城大獎(首映時獲得觀眾13分鐘的起立鼓掌)、美國獨立精神最佳紀錄片獎、國際紀錄片學會年度最佳影片. . . . . . .
轉自開眼電影網
看了麥可摩爾的《資本愛情主義》之後,開始對這位鬼才導演充滿興趣,可惜高雄卻租不到這位導演的其他影片,還好在iVideo找到《科倫拜校園事件》,依然是辛辣犀利又幽默的風格,評價兩極但我很愛。

有些影評覺得他譁眾取寵,但我不這麼認為,戲謔的背後有他嚴肅觀點,的確不像傳統紀錄片,有很多導演的主觀想法包含在裡面,但就像麥可摩爾導演講的,他覺得應該獲獎的是最佳影片而非紀錄片,我認為紀錄片只是工具,太拘泥規則實在很無趣,社會本來就像個羅生門,不同角度想法當然不一樣,至少他成功吸引人們來思考問題,對錯就交給時間去論證了。

電影《軍火之王片末的字幕說世界上最大的五個軍火供應國是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也就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但在美國買賣槍枝並不需要軍火之王出馬,只要民眾去銀行開戶就送槍,甚至去剪頭髮也可以順便合法的買子彈,《科倫拜校園事件》一開場就讓人驚訝美國對於槍枝取得的容易,知道一顆子彈多少錢嗎?17分美金換算台幣不到6元!難怪喜劇明星克里斯洛克在脫口秀開玩笑的表示假如子彈一顆售價5000美元,會令開搶的人多想一下,死亡率就會降低很多,本片就從玩笑中逐漸延伸到嚴肅的社會問題。

大前延一的美國,再見?-後金融危機的全球趨勢,就提到美國政治上喪失了寬懷與包容的精神,經濟上極欲支配產油國,逐漸對歐洲、東亞及中國失去興趣忽視聯合國的功能,傲慢地以武力為其後盾,為了利益失衡的外交政策,導致對美國反感的國家急速增加,也提到了原來賓拉登是美國扶植來對抗蘇聯的軍隊,這種為了利益而製造戰爭的事實,讓本片在全世界得到160座獎項,也充分反應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反感。


這些侵略他國的片段,導演故意加上What a wonderful world - LOUIS ARMSTRONG.為背景音樂來諷刺,真是讓人佩服導演才華,用輕鬆的方式讓民眾了解這些嚴肅的議題,因為群眾是盲目的,政府控制媒體早已不是新聞,美國政府的確在銷售恐懼來圖利跟戰爭有關的企業,警察相關單位就表示明明犯罪率降低,但是新聞卻增加數倍犯罪新聞來恫嚇民眾,受訪民眾被導演問到為何美國槍枝犯罪這麼高,民眾都覺得可能是失業率或是取的槍枝容易,但實際上在其它可以合法取得槍枝的國家或失業率更高的國家,並沒有像美國一樣有如此嚴重的問題,導演未給明確答案,只點出社會瀰漫的恐怖氣氛跟鬆散的槍枝管理問題。

最後導演帶著科倫拜校園事件倖存的學生來到K百貨(當初槍手買到子彈的通路)抗議,意外的讓K百貨表示會在90天內逐步撤掉對子彈的販售,我覺得真是紀錄片的楷模,我們有聽過普立滋新聞攝影獎,一個禿鷹準備要吃女孩,拍攝這照片的記者,有人譴責他為何不在第一時間救女孩(實際上他拍攝後趕走了那禿鷹,把身邊帶的水和一點點乾糧給了那個孩子,看著他走向給饑民發放食物的救濟站,才驅車離開。),這些輿論逼死了這名記者,這名記者卻讓大眾看見問題,所以我佩服這樣的導演,真相總是會帶來衝擊的,期待台灣有天也有這樣導演出現!



攻殼機動隊劇場版 觀後感


概要

故事的背景舞台設定在近未來的日本,時間是2030年代前後,街道是以香港作為繪圖基礎。當時進步的科技已可將人體的大部分替換為生化軀體,且透過埋藏在大腦中的線路,人類意識可以進入數位網路之中。此時出現了許多生化人與網路駭客的新型態犯罪事件,因此成立了直屬於首相的「公安九課」(通稱:攻殼機動隊),以武力來直接打擊犯罪。
本作品對於未來科技的考據、設想,以及精緻細密的描寫,塑造出獨特的世界觀而吸引眾多的科幻愛好者,並對後來的《駭客任務》等許多科幻作品有顯著的影響。故事中女主角草薙素子自幼即全身都是義肢,2029年正式成為公安九課隊長,搏鬥戰實力也是九課內最強,並以她卓越的指揮能力獲得隊員們的信賴,隊員們都稱呼她為「少佐」。
就不同作品的內容比較來說,士郎正宗原著的漫畫以短篇單元為主,人物沒有在作戰的時候表現很輕鬆,對世界抱持樂觀態度。押井守導演的動畫電影的人物則較嚴肅,而且把兒童個性的攻殼角色略去。神山健治導演的電視版動畫則介於兩者之間。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算是朝聖般的來看這部1995年動畫電影未來感十足完全不會有十幾年舊片的感覺,難怪「駭客任務」導演華卓斯基兄弟、史蒂芬史匹柏詹姆斯卡麥隆好萊塢大導都是押井守導演的粉絲,押井守導演在科幻片的上的地位不言可喻,對科幻電影幾乎來者不拒的我,看了果然大呼過癮!

押井守導演在台灣拍攝的地獄番犬》與攻殼機動隊都出現大量的街道畫面,只有背景跟音樂,應該也是很多人會覺得悶的地方,我還蠻喜歡這種畫面,我常覺得城市像個生命體,來往的人車像血液,街道則是血管,形成一個複雜龐大的城市巨獸。

攻殼機動隊我想對歐美觀眾來說應該很有亞洲風味,擁擠的香港街道大量的漢字招牌配樂可以聽到空靈的人聲及日本鼓聲,把這些東方元素都融入在裡面,銀翼殺手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畫面,這應該是很多歐美人士對亞洲模糊的神秘印象。

劇情大綱就是未來世界,人可以改造自己的身體只保留大腦,而大量使用機械軀殼的"義體"而義體的好處就是更敏捷反應更快甚至可以連結網路操作機器,但也有了入侵靈魂的駭客事件,更震撼的是有一個腦部沒有腦漿的機器人逃出義體工廠,在路上發生車禍而被找到,女主角草薙素子覺得人跟機械的界線很模糊,而疑惑的問自己:「或許我自己已經死了,現在的我只是義體及電腦所構成的模擬人格……」,而後來找到的駭客居然只是一個有意識的電腦人格代號傀儡師,終極目標是想要跟素子融合。

這種討論資訊對記憶造成的人格影響,算科幻小說很經典的元素,時間三部曲的<時間漩渦>也有類似的討論,而我們現實生活的確也開始受科技的影響,電影中傀儡師警世的一段話:「當電腦的普及使記憶得以存放於外部的那時起,你們就應該更認真思考生命的意義!」,這讓我想到手機的出現對我的影響,沒有手機的時代,我幾乎都可以記住朋友的號碼,有了手機之後這樣資訊存取就由大腦改為手機的記憶體,對手機的依賴度開始增加,手機沒帶在身上會感到不自在,方便之餘我好似也喪失了部分能力。

這可以延伸討論的的問題很廣,網路的便利以及填鴨式教育下,很多學生的報告資料往往都是google搜尋的前三頁資料,錯誤的信件資訊也因轉寄而一再流傳,這讓人省思的部分及是資訊跟思考的分別,當我們太仰賴網路資訊而不靠自我的判斷能力去思考時,就我們常聽到的行車導航帶駕駛人繞路甚至落海的意外新聞,人的存在性會因為資訊而降低,癮這個字很有趣是疒字旁,當我們對科技或任何事物上癮的時候,記得思考一下這行為是否健康呢?


回到電影本身,片長82分鐘不算長,導演的個人風格的確強烈的影響本片,跟劇情無關聯的意識流畫面會出現,也有著需要思考的哲理台詞,不提這些元素,電影本身步調的掌握,打鬥畫面的呈現,緊張氣氛的拿捏都非常好,單純以娛樂片來看,也是表現的非常精采,看慣了好萊塢科幻片的影迷,不妨可以可以換換口味,絕對值回票價!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戀之罪 觀後感



本片在2011年坎城影展被列為R18禁片,也在2011年高雄電影節放映。
「歡迎來到愛的地獄」,一個豪雨之夜,一樁發生在賓館街的命案,將三名原本不相干的女子的命運,意外串接起來。
泉美(神樂坂惠飾)與有潔癖和偏執狂的小說家結婚後,丈夫不僅待她冷淡,甚至不願意和她行房,泉美彷彿禁固在婚姻的空殼並等待著身心被解放。
泉美偶然認識一名神秘女教授(冨樫真飾),開始從事人體模特兒的工作,也當起AV女優,泉美認為「出賣身體賺錢是一種高尚行為」,因而積極和不同的男人做愛,透過身體找到自我認同與情慾出口。
某天,一家愛情賓館裡發現了一具被殘暴謀殺過的屍體,女警(水野美紀飾)試圖找出其中真相,泉美和這件事是否有關係?她是否一步一步走向情慾墮落的深淵?
圓子溫繼《死魚》後,再度以真實犯罪事件為藍本的懸疑之作,片中三大女星都有突破尺度的超限制級演出,大量的性愛激情、血腥畫面,以及詭異病態的情節,在日本上映時更掀起了一股慾女話題風潮。
轉自開眼電影網

園子溫真是個有詭異才情的導演,高雄電影節看了他的《夢遊人生》步調雖然不快,但夢境與現實的模糊界線呈現的非常好,試想被惡夢嚇醒的當下情緒,應該特別能感受導演對夢境的呈現,雖是夢境但恐懼卻蔓延在真實生活,這種虛實無法分辨的狀態,瀰漫著一種淡淡的恐懼,又很難具體表達,但園子溫導演就能拍住這微妙的瞬間,想抓住邏輯卻又陷入更迷惘的謎團中,《夢遊人生》讓我看見導演異於常人的才華。

戀之罪真是詭異至極的黑暗電影, 屍體、賣春死亡窒息式性愛卡夫卡...光是看這幾個元素,就能明白影片強烈的黑暗風格,演員的傑出演技會讓你覺得不像看電影,而是在看正在發生的景象,一開場就是強烈的視覺震撼,真人與人形模特兒的拼裝屍體,接下來就拉回泉美拘謹的家庭主婦生活,乏味的生活讓欲求不滿的女主角泉美一步步"羽化"成淫亂的魔女,過程這兩場戲,真是令人目不轉睛,一場為初嚐放蕩滋味的泉美被陌生男子困在賓館裡, 哭著求男子放過她,又得配合的一邊性交一邊打電話給丈夫說會晚回家,再來是正式下海後,第一個客人卻是自己的丈夫,這種激烈的情緒轉折,再加上先前大量且激烈性愛畫面,會讓你目光從裸體改為注視著主角的表情及其強烈扭曲的心理狀態,很小說的形容就是成魔的過程!

徹底的拋棄到所有的道德規範,不是件簡單的事,羞恥心是社會化的過程中,被賦予的心靈規範,神秘女教授尾澤美津子倒像是個異鄉人,異於常人不斷追求"城堡",本來是不同世界的兩人,但情慾的種子加上蓄意的強力肥料,茁壯成無法忽視的詭異景象,真正的沉淪(亦或昇華?)不正是如此!

尊重自己的身體,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收費,在女主角探索自我摧毀自我的過程中,尤其捨棄掉對丈夫的愛後,這種"愛自己"的方式開始有一種弔詭的合理性,因為這是
美津子教導也是且泉美渴望從性愛中找到的自我價值, 一種對自由人生的解放,雖然瘋狂卻又無法忽視這渴望。


觀影的感受很像暗黑板的永生樹,是另一種極端美麗,畫面邪惡卻又讓你大呼暢快,欲望是否有罪?在看過徹底的解放後,這變成一道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