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心機掃瞄 觀後感



劇情概要

不久的未來(七年後),毒品泛濫,一種極易上癮的非法藥品「D藥丸」在美國境內流行,政府當局只好利用高科技監視系統回應失控的局面,只有協助戒癮的新方向公司免受監控。臥底的緝毒探員弗瑞德化名巴布·亞特,試圖追蹤毒品來源,為了掩飾身份,平常他出入警局都身穿一種不斷變化形象的「千變萬化衣」,連接頭的上司都不知道他的長像,因此就發生了上司要他自己監控自己的烏龍任務。隨著毒癮越來越深,巴布逐漸模糊現實與虛假間的界線,失去神智的巴布,最後被送往新方向公司的勒戒所,毫不知情自己一直置身於幕後黑手的擺弄。

這是改編自科幻大師菲利浦狄克的作品,這個名子大部分的人可能很不一定熟悉,但是翻拍成的電影,應該就很耳熟了,譬如<關鍵報告><魔鬼總動員><銀翼殺手>等等,我個人認為心機掃瞄是改編小說中最成功的電影!

覺得最成功的元素是來自於很忠於原著,而非拍成重視聲光特效好萊塢式電影,而這種探討虛實之間的電影,很適合這種真人轉動畫的呈現方式!
先由真人演出
再後製轉為動畫


而這個幾乎算半自傳的電影,製作團隊非常考究的邀請作者的女兒及好友來參加製作,就可以感受到導演的誠意!

飛利浦狄克的女兒

非常建議有興趣的書迷,觀賞DVD收錄的特別片段,在台灣翻譯作品這麼少的狀況下,可以獲得相當豐富的資訊。
飛利浦狄克的訪談
譬如也許大家都知道菲利浦狄克本身有吸毒,但是卻不知道是何種毒品,講評中女兒就告知,他是使用那個年代是合法藥物的安非他命,還有開場幻想自己全身有蟲的角色,構想就來自飛利浦狄克的朋友,還有一點破除我的想像,我以為飛利浦狄克是有點嚴肅的人,但女兒表示父親很幽默很愛笑,常常逗弄身邊好友的很親切一個人!



菲利浦狄克的科幻作品有很深的哲學元素,不說明答案卻又引人入勝的想問為什麼?我們是誰 我們從哪裡來?是否眼見的就是真實....那這些想法我相信絕對跟他個人特質及生活上的經驗有很大的關係,他為了戒毒去去加拿大的海洛因勒戒中心,他必須假裝是海洛因的吸毒者(他是吸食安非他命)才能獲得醫治,也許因為吸毒跟或真的是感受到神蹟,狄克認為他自己是羅馬帝國一個受迫害的基督教徒,很弔詭的部份是即使他極有可能精神異常,但他的作品依舊非常受到歡迎,這就像我一直覺得真理就像渾屯一樣,並沒有邏輯可依歸,在我們習慣的秩序以外,有太多無法解釋的現象人們視而不見或也無從證實!


所以作品呈現的迷亂感我覺得是非常成功的,認知現實的差異,國家公權侵入人民的隱私,這跟我們現實生活是很相似的,譬如都經過操弄的新聞媒體,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獲得真實訊息的機會沒有增加,盲從的現象也是充斥在我們四周,選擇看似自由卻被制約,就像我們學習努力賺錢才能買房子,這本來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我們都習慣了被社會化,習慣這不正常的現象,這樣看來格外覺得本片的寓意深遠!



附上漫畫化的照片對電影致敬
另外本片的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毒品",我覺得由鋼鐵人小勞勃道尼這個演員來飾演是加分不少的,進過毒品勒戒所的他,要詮釋毒蟲的角色是很真實的,狄克的女兒表示假如父親沒有接觸毒品應該可以再創作二十年沒有問題,但我常覺得人在悲慘的狀態下,才會有偉大的作品,就好比王傑當他生活幸福穩定時,浪子形象就不復在了,更進一步的說,假如狄克沒有吸毒的經驗,他描寫虛實之間的轉化精彩度我想是會降低的,就像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假如他沒有癲癇症,他要怎麼形容出那超然的境界(在癲癇釋出電波衝擊大腦所呈現狂喜狀態),經典絕對來自不凡!
狄克的作品主軸常是發現生活是謊言組成的,就好像楚門的世界,楚門發現原來生活只是一場戲而已,所以由他的作品跟生平 ,會發現他極力要找出生活的不尋常,試圖讓自己活得清醒不渾渾噩噩,他也會探討虛假對真實造成的實際影響,就好像他假冒吸食海洛因(他是使用安非他命)的患者去獲得戒毒療程,但這種哲學思考是沒有實際答案可充分理解的,就好像他聲稱他長期被政府監控卻找不出證據,所以很成功的部份是,他將對生命的疑惑,融入小說寫出種種的解謎過程,讓讀者燃起好奇心,去思考真實人生可種種可能性,喜歡狄克的朋友,建議細細品嚐本片及特別收錄,你會更清楚他作品的核心"記憶與認同",了解所有故事的源頭,會對欣賞其他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