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紐約遇到愛 觀後感


劇情簡介
又一部伍迪艾倫自編自導電影,睽違五年重回紐約之作,賴瑞大飾演脾氣古怪的Boris Yellnikoff,另外還有派翠西亞克拉克森、伊雯瑞秋伍德等人共同演出本片。
「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主角波里斯(賴瑞大衛飾演)為自己人生所下得最好註解,他看別人都是笨蛋,別人看他卻是自傲又自戀的古怪老頭。當他遇上離家出走的美少女美樂蒂(伊雯瑞秋伍德飾演),兩人決定結婚共度一生。沒料到美樂蒂的老媽翹家來找她,然後來個紐約情慾大解放!就連美樂蒂的老爸也跑來湊一腳,原本已經夠混亂的局面一發不可收拾…太多意想不到的愛情模樣都在這座城市發生!老少配行不行?一妻二夫行不行?中年出櫃行不行?不妨拋開世俗的枷鎖、外人的批評,實現愛情的所有可能,因為在這座城市遇到你,愛情,怎樣都行。
轉自開眼電影網

剛看賴瑞大衛飾演波里斯這個老頭,會想到愛在心理口難開的傑克尼克遜,覺得有點討人厭,伍導一開始就安排他像紙牌的秘密裡的小丑一樣,跑出電影跟螢幕前的觀眾對談,這安排真是絕,他眼神看著鏡頭向其他戲中的腳色說,你看前方有一群用辛苦錢買票進來看戲的人,還講了一大段世界多悲慘,你自己煩惱就夠多了,你怎會還想聽我的故事呢?讓這部電影跟觀眾有很特殊的連結,一下子就破題說"這不是會讓你感覺良好的電影",當然看伍導的戲的趣味就是不到最後你不知道結局會怎麼安排。

我覺得伍導最新作品"魔幻月光"的故事應該是以波里斯當原型,一個太理性悲觀認為愛情沒道理的腳色,當然伍導的作品本來就常圍繞在愛情上面,一開始的設定就很特殊,一個老頭在回家樓梯上遇見一個翹家女孩,他居然就收留她甚至結婚,我覺得當他選擇結婚時,就代表了波里斯骨子裡還是有一點樂觀及浪漫,老少配通常考慮很多現實後,是會打消念頭的,就像印度電影"美味情書"裡的男主角,當他發現身上居然散發出跟記憶中爺爺一樣的老人氣味時,他打消了跟女主角見面的念頭,但本片的波里斯則是做了不同選擇,其實愛情本來就沒道理,會有很多現實因素讓你拒絕開始某段關係,但不可抹滅的就是人還是會動心。

        有恐慌症的莫里斯,在半夜跟老婆大吵後跳樓成了跛腳,其實她的老婆是個有文化有內涵的知識份子,但認為這一切太理性太合理了,所以他決定逃離這一切,之後就離婚了,這就是愛情的奇妙處,你選擇了讓人人稱羨的對象,但你就是無法欺騙自己,這個安排也出現女主角美樂蒂爸爸約翰身上,當他在酒吧跟一位陌生的同性戀男子聊天時,他忽然說出心裡的秘密,他對男人會有衝動,也解釋了為何他跟異性的性生活總是不美滿。

        然後莫里斯又開始鏡頭前觀眾講了一件事,你知道嗎你身邊總有這種人,衣著整潔按時上教堂的乖寶寶,會引用聖經的故事循規蹈矩直到有一天,拿著來福槍衝到大樓裡掃射每個人,這就是瑪麗葉塔(美樂蒂的母親)會做的事,她表現在性生活上,還用猛虎出閘形容她的性慾大解放,沒錯我想解放是這部電影的主軸;中國有個治水故事很有名,就是大禹跟鯀,是用防堵的方式治水結果失敗,大禹則是疏導的方式才成功,我想人的慾望也是如此。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平常在臉書總貼些正面勵志的文章,私底下相處起來則完全不同,我就很討厭這樣虛偽的人,像我有個客戶,他是個虔誠的教徒,甚至還出國去聖地參拜,但他平常卻很常說謊,常常自己訂錯貨,事後再誣賴客服,逼的公司要準備錄音證明,其實生活就是如此,總是會遇到一些讓你不順遂的人事物,你能做什麼呢,就跟電影莫里斯談的一樣,生活本來就夠悲慘的,在不傷害其他人下,就在這悲慘的世界努力偷取一點小小快樂吧。

         主角莫里斯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不時形容世界的悲慘無意義,也努力用他的賤嘴嘲諷自己與他人,同時也認真的享受生活帶來意外驚喜,無論如何,伍迪艾倫果然是生活感到苦悶時解憂的好選擇。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百老匯上空的子彈 觀後感

劇情簡介
電影以1920年代的紐約市為背景,描述一名年輕劇作家為了能在百老匯發表作品,決定接納來自黑手黨的資金,讓黑社會老大的情婦擔任配角,卻發現這不但未解決困難,反而令更多問題接踵而來。

最近像中毒般看了7部伍迪艾倫的電影,按新鮮度應該是寫魔幻月光的觀後感,但覺得這幾部當中最有趣就是這部"百老匯上空的子彈",怎麼說有趣呢,應該是時間的魔法造成的,像看了伍迪艾倫年輕時的作品"傻瓜大鬧科學城"的扮相,會有"最佳損友闖情關"的機器人的既視感,而像我是先看了"極地詭變"再回頭看"突變第三型",我反而對"極地詭變"評價比較高,以百老匯為題材的電影"鳥人",跟本劇一樣有衣衫不整出現在劇場大街的畫面,觀賞舊片有意想不到的樂趣,假如這兩部你都還沒有看過,我想我會先推薦你看這部1994年的"百老匯上空的子彈",對於才華與現實的兩難,伍導的詮釋非常有趣,鳥人則是另一種享受。





        一開始除了熟悉的爵士樂開場,看了半小時後覺得有點無趣,甚至懷疑這是伍迪艾倫的電影嗎?但此時劇情就像加了鹽巴的佳餚忽然美味了起來,飾演花瓶女的保鏢契奇開始對於華麗但狗屁不通的劇情有意見,但經過其建議修改的劇情反而較受歡迎,約翰庫薩克飾演的劇作家大衛從無法接受到主動請教,到最後甚至大幅改變劇情,這時劇情急轉直下,大衛反而從無法接受花瓶女的導演變成和事佬,倒是保鑣契奇認為花瓶女會毀了整部戲,而決定私下做掉她,這有點像"刺殺傑西"或是"落KEY人生"的觀點,能者與凡人總能輕易分辨。

        而體認到自己名氣不符實情的大衛,最後還是選擇挽回女友(同時也出軌),問她:你是愛我的藝術(別人的作品),還是我的人?女友回答:都愛!伍迪艾倫的戲常出現這個主題名氣的利弊,在"愛上羅馬""紐約遇到愛"以及本片"百老匯上空的子彈"都有沒有才華卻意外成為名人的角色,我想不需才華就能出名的現象,無論是自我辯證還是嘲諷,我想認清自己是很重要的,所以伍迪艾倫不參加頒獎典禮,伍迪艾倫:評獎什麼的最傻了,我沒法忍受別人評價我,如果他們說你配得到這個獎你就接受了,那麼下次他們說你不配的時候,你也得接受。

        臉書開始流行後,這樣莫名的素人愈來愈多,這些流星似的丑角,往往還沒收到門票,人群就已經散場,替他們可惜臉書的讚不能換成新台幣,還是感謝他們提供的免費娛樂,有些初為人母的朋友,會迫不及待在臉書分享他們喜悅,通常對於新生命的恭賀,人們不會吝嗇,有些搞不清狀況的媽媽就會衝動地成立粉絲專頁,但成為粉絲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劇中雙關語對白:愛是很深入的,但性只要幾吋就夠了。,網路讓人們容易交流,但大量容易的交流反而讓深入的對談變少了,無論是伍迪艾倫的電影或是真實人生,我想認清自己都是很重要的。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進擊的鼓手觀後感

     
     這是部很另類的激勵電影,我先講一個我當兵時的經歷,我在澎湖海巡當兵,有天半夜忽然緊急集合,長官要求我們換便服在馬公第一公墓附近的海攤埋伏,因為情資表示有船隻運毒品要搶灘,在一般的印象中這樣的行動歹徒應該都帶有槍枝,所以長官是全副武裝穿上防彈衣在遠方待命,而距離搶灘處最近的我跟學長,身上別說防彈衣了連根警棍都沒有,而這生死交關的時刻,平常很兇的學長,也只能在我耳邊一直說他很害怕,而我只能叫他趴低一點,而遠方忽然有民車駛過來,燈光照到我們附近之後就加速離開了,當天的行動就在歹徒發現有埋伏而結束,後來問一個當軍官的友人才這知道這樣行動根本不符標準。


    當兵時常聽到一句話"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在軍中封閉的體制中,服從是軍人的天職,但最近也有個新聞是新疆一頭領頭羊不慎墬崖,導致羊群跟著跳下共造成44頭羊死亡,這衝突的兩件事就是要討論,怎樣才算一個好教練,而教練訓練的方向是成功的嗎?

    在電影結局中對於這個問題,答案並不明顯但卻很寫實,在職場上負責任並帶領部屬邁向成功的主管並不是每個主管都能做到,尤其在封閉的環境中最常看到的狀況就是打壓及卸責,為什麼因為環境使然。

    J. K. Simmons飾演的嚴厲老師佛列契,他有個中心信念就是嚴格的訓練才能創造非凡成就,對於爵士樂,我想即興演出是很重要的元素,也是最後男主角贏得注目的關鍵,但這跟佛列契計畫的訓練方式並不同,假如男主角安德魯按部就班地完成指令,我想他能否脫穎而出就打上問號了,在教師或醫生或一些專業領域中,文人相輕是常見的情形,雖然唯有鑽石才能切割鑽石,但回到一開始的主題,怎樣是個好教練,我想沒有私心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而另外一個主題成功,也是本片著墨很多的地方,安德魯為了更多的訓練時間而跟女友提出分手,而在他低潮時,卻又試探性的打電話給她,先不論每個人對成功的渴望定義,但只要安德魯心中帶著遺憾,我想這樣成功並不完美,在台灣企業文化中,我們很少讚賞家庭美滿的員工,常讚揚的是犧牲自己下班時間的員工,我想人生很公平給予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你要怎麼抉擇都可以,但值得思考的是,你是否順從了心中的渴望,或只是在封閉環境中做出僅有的少數選擇,回到電影,我想安德魯最後是依照了自己的方式贏得了他想要的人生。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槌手可得 LOST皮夾開箱文

會想要做一個屬於自己專屬的皮夾,是因為看到好友的零錢包的作品,覺得這個迷宮的構思很特別,就想要依這個元素加上自己的想法,做一個屬於自己的皮夾,而當然這個皮包就該像你喜歡的電影書籍或音樂,會有點屬於你的影子。
相片












而一切的開始就是來自我很喜歡的漫畫家荒木飛呂彥的作品中出現的一幕相片

也受前陣子拜讀梭羅的湖濱記的影響,離群索居的他選擇聆聽心中的鼓聲,在瓦爾登湖獨居生活了兩年,捨棄物質追求,而尋找自己心中的平靜。

畫了草稿後就開始與好友討論細節,終點會經過迷宮,出口即入口也代表真實。





討論過後覺得$的圖案不美觀就改成鑽石,另外也希望這迷宮是有點角度的,最後心的符號因為覺得好友的標誌也很有意義就開始改成他的標誌,品牌介紹如下
想了許久 終於決定把自己的想法 真正的作出來 白天的工作 需要拿著鐵槌敲敲打打 晚上 製作手工皮件 也需要拿著木槌 敲敲打打 那麼我是不是應該 幫自己 作出一個品牌 屬於我的 槌手 還有那 手腕的樣式 設計成火焰的感覺 提醒著我自己 要不斷燃燒 做出更動人的 作品 之所以 叫做槌手 是希望 在生活中 槌手可得 !!
設計師品牌 - Hammer Hand


這是決定後的草稿


開始製作了首先將皮濕潤
相片

將圖案瞄上去
相片










非常熟練地迅速完成
相片
接下來就是讓我參與我自己的作品蓋上圖章

當然需要很多的事前練習


接下來就是染色囉
相片
有點雛型了,比我心中想像的更棒,有點感動

還有剛剛練習用的皮,經過大師的巧思後,也變成了蠻有特色的鑰匙圈


接下來就直接上成品了,縫製的過程沒參與到,可惜阿~



圖案蓋的還不錯嘛



皮夾展開的樣子,以及我選擇的紅線

由外向內愈來愈小的迷宮

依據我的需求 可以放入ETAG的儲值卡,以及V領的開口方便我拿名片

再加上特製的紙盒完成了


真的只有感動。

想擁有自己的皮件
請洽槌手可得
http://www.pinkoi.com/store/sukisan





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

華爾街之狼 觀後感



      

看完電影跟朋友在討論劇情,很有趣的地方是,我們幾乎不在意那些買了垃圾股票的人生活有何影響?而對於他荒唐的生活目不轉睛。

        我想到魔鬼代言人裏,艾爾帕西諾:「虛榮是我最愛的原罪」,很多直銷激勵大會會用你賺錢可以幫助別人,但是仔細想想會發自內心幫助他人的人會在這裡出現嗎?那充其量只是為自己良心找台階的藉口罷了,而吸引他們來到這個激勵大會的是賺大錢而不是幫助人,但有趣的是離開之後他們都說他們要幫助人。

李奧納多:就是把錢從客戶的口袋放進自己的口袋,又幫客戶賺到錢那就皆大歡喜了。
學長:不對!就只是想辦法把客戶錢放入自己口袋而已。
然後李奧納多笑了

    我朋友認為所以接下來他就毫不掩飾的就是以賺錢為目的,以性愛毒品物質享樂為唯一宗旨,總比一些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卻罔顧客戶死活的人好多了!而我則認為他是個很有魅力的領導者,但他所做的一切依然是罔顧他人死活的行為。

     接下來我們討論警察跟男主角誰比較快樂,友人認為為錢煩惱每天搭地鐵回去陪家人的警察擁有真正的快樂,但我認為答案很難說,因為狼吃肉很快樂,羊吃草也很快樂,我們常會疑惑這些犯罪者的良心在哪裡?但我認為或許他們就是不容於羊群的異鄉人。

        最近有個熱門文章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後來有個部落客柏克希爾哈維薩就提起了反面觀點,內容我就不贅述了,重點是這個新聞槓陳文茜部落客「柏克希爾哈薩維」 遭爆曾涉非法投顧,對於他涉嫌非法投顧我不意外,我比較意外的是這篇文章網路很多盲從的人認同,假如是既得利益者要維護他口中那塊肉那合乎人性,但很多是生活很困苦的人還認為這理所當然!我有個從事房仲業的朋友,他常常在網路上與人辯論房價還會漲,但他今年過年還得到處向人借錢,我覺得最弔詭的是這讓他無所依靠的體制正壓榨著他的人生,他還把此奉為圭臬,我想到納粹集中營的裡猶太人只為了多活一天和一杯咖啡卻不敢反抗的猶太人

        我曾經在規劃節稅販售境外公司的顧問公司工作過,我知道在這樣的不公平的稅制下,台灣的年輕人只能接受更不公平的未來,有錢的人享受了國家資源,卻把該繳的稅金藏在海外,這不是一個公平的體制,很遺憾我認為我們是被眷養的一代,我們生活在便利超商密度最高的台灣,但我們不知道食物從何而來?我們不知道食物是否安全,我們在享受低物價的同時,我們也被迫接受了過低的薪資。

        回到電影我們目不轉睛的觀賞著酒池肉林的生活時,想想你是狼還是羊?而電影中裡面很有趣的一段,瑞士銀行的經理輕鬆婉轉的講出洗錢的方法,而李奧納多如釋重負的回以微笑,在我擔任顧問的期間,常常有相同情節畫面產生,客戶都會詢問是否安全,而安全的方式就是繳稅,可惜這標準答案沒有人喜歡,他們往往會捨棄良心選擇另外一種做法。

而對於這些吃肉的狼,我期望至少被嚥下去時,你曾經努力抵抗。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愛在黎明破曉時 愛在日落巴黎時 愛在午夜希臘時 觀後感

     
在兩天內一口氣看完三部電影真是過癮,整部電影就是不斷的對談,我看第一部沒多久男主角提到人口爆炸的靈魂輪迴問題,緊接著男女主角機智風趣地廣泛討論各種話題時,就覺得這是我喜歡的電影類型,我著重在劇本的安排更甚於演技,所以對白的豐富度很吸引我,更特別的是這部電影的續集,劇中與現實生活一樣都間隔9年,你可以明顯看出男女主角在外觀與心智上的變化,基本上我覺得這三集是很成功的電影,會讓你看完還會細細回想對白的影片。

        最後第三集忽然看到女主角露點,當下覺得怎麼不在年輕時拍,怎麼等到有年紀時才做這樣的安排,但是後來覺得這樣的安排很好很真實,人不可能永遠青春, 雖然我們努力想保留青春,但歲月終將見證我們的改變,去學習接受每個階段的帶來的美好,是一種讓自己更成熟更有領悟的選擇,感情能從激情走到恩情,才是通過考驗的象徵,因為這個伴侶不只是夢中情人也更成為現實的夥伴,所謂的夢是建立在對現實的不滿足,所以沒有現實的支撐或考量,也就沒有做夢的機會。

我不知道台灣多數人是否渴望擁有靈魂伴侶,我認為台灣的教育環境比較欠缺獨立思考這部分,多數人用收入來肯定一個人的成就,但收入也許代表一個人的能力,但能代表他的靈魂嗎?所以希望擁有靈魂伴侶之前,假如不夠了解自己也談不上找到契合的對象,為什麼男女主角廣泛的對談,從宗教到政治到音樂到工作,因為這樣的討論沒有涉及物質,而感情假如涉及價錢,這就不是愛情而是一場交易,所以我認為假如捨棄掉吃喝玩樂的話題,還能跟另一半可以聊半天以上的情侶,才有機會拿到成為靈魂伴侶的門票。

        最近有一篇很有爭議的文章在討論台灣女人令人噁心但肉體很迷人,當然也有人跳出來指出台灣男人都是媽寶不夠獨立,我要老實的說,我覺得這文章前半段的觀點蠻寫實的,尤其是這段"我只能說,90%的台灣人之所以受教育,都只是為了工作,而非挖掘自己和他人在某些細微方面所產生的深度差異。"我們從台灣FB都是玩樂或是一窩蜂的話題的可以看出來,這是我們教育制度下的結果,多數人在意收入大於內涵,這沒有對錯,就像女主角在劇中也是會為了錢為了工作煩惱,但是我們之所與他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這些微的差異,但這些東西往往跟收入不太相關。


        所以男女主角深度的對談,正是在試探彼此靈魂的契合度,也正是本片精彩的地方,你可以看到從歐洲文化跟美國的文化的差距,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但是不同地方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化,正好我最近在看1984,所以對於女主角對於媒體的試圖控制說法感到很讚賞,也正是歐洲大部分不走右派的資本主義有關,一部電影可以討論得如此廣泛,當然讓人覺得非常精彩,其實人生就是如此,,我們從宗教從音樂或書本得到慰藉,我們從政治從工作做出選擇,人生的路這麼長,有個相知相惜的伴侶當然使人不孤單,這世界並不完美,就像女主角投入環保的工作思考如何讓世界更好得同時,也必須得考慮現實生活的收入來源。

         回到電影,三部電影正好記錄不同階段會遇到的課題,我個人特別喜歡第三集,也許不浪漫但很寫實卻又保有一貫的幽默,像女主角自嘲式地說超過35歲的好處就是不用擔心被強暴,她明知這種變化,還刻意要男主角回答假如現在40歲的他們在火車相遇,他還會像以前一樣像她搭訕嗎,這就是從現實生活找出樂趣,也跟我們多數人一樣有爭吵有不堪,但重點是這就是我們共同選擇的人生。

我覺得電影從激情到親情到恩情的詮釋手法讓我很欣賞,感情在曖昧不明時很美,但能經過時間的考驗還選擇彼此,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心靈勇氣 觀後感


劇情簡介
柏林影展競賽片,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年度十大電影」,改編自美國權威作家戴夫艾格斯取材美國真實事件,《心靈捕手》導演葛斯范桑執導,麥特戴蒙擔綱編劇與演出,金獎組合共創觸動人心的感人力作。
能源開發公司王牌業務員史提夫巴特勒(麥特戴蒙飾)從小在農場長大,他與資深業務蘇湯普遜(法蘭西絲麥朵曼飾)被公司派往寧靜純樸的麥金利小鎮,進行開發地下天然氣的任務。麥金利小鎮因遭受金融風暴而百業衰敗,史帝夫的能源開發公司想藉此機會買入當地開採權,也能幫助鎮民紓解困苦的生活,能源開發公司因此準備了大把鈔票要將純樸小鎮變成礦場。
就在麥金利小鎮的鎮民們以為生活出現生機的時候,備受當地人敬仰的資深教師法蘭克葉慈(哈爾霍爾布魯克飾)卻在說明會上,呼籲鎮民必須更深入了解這個開採案的優劣之處,環境保育人士達斯汀諾貝爾(約翰卡拉辛斯基飾)也將為鎮上居民揭發不為人知的驚人真相。
所有鎮民為此惶恐不安,眼看能源開發公司將與鎮民爆發衝突,原一面倒的開採案,卻突陷膠著,史提夫與蘇兩人決定與居民同一陣線展開長期抗戰。這一切也就在史提夫邂逅美麗教師艾莉絲(羅絲瑪麗德威特飾),以及在他遊說鄉村居民的過程當中,逐漸發生重大變化...看似易如反掌的短期差事頓時複雜不已,小鎮居民是否有辦法拒絕財團的誘惑守護家園?而此時因懷疑自己的良知而陷入天人交戰的史提夫巴特勒,也因為這場意外的心靈之旅,使得人生從此有了意想不到的轉變……轉自開眼電影網




    蒲松齡在聊齋裡面有篇"種梨",翻成白話意思是有個商人在集市上賣梨,有一個道士向這個商人乞討而得不到施捨,後來一個路人買了顆梨送給道士,道士吃完梨後說要回饋給民眾,就把吃完的梨核種在地上,片刻即長成大樹結果,很快的就給民眾分完了,賣梨的商人才發現原來這是障眼法,原來道士送的梨子就是自己推車上的梨子,這跟我很喜歡一部漫畫 "鋼之鍊金術師"裡等價交換的設定很像,即是東西不會無中生有,定是付出相當價值才會有等同的收穫,這才像正常的世界,便宜的商品背後一定有被剝削的員工。

日本在311核災之後,有向美國購買油頁岩氣的計畫,相較之下這較安全的能源,其實汙染是留給美國產地居民的用水,或是之前的血鑽石和血手機或是不公平咖啡(公平咖啡亦是),商品背後的血淚,其實都是一種可怕地等價交換,但體制如此誰能改變?

    有時候去逛賣場,會發現有些商品會強調自己不是基因改造的食物,好像基因改造的食物非常不好,但實際上在台灣我們常吃的XX幾號的水果就是一種基因改造,而假如完全捨棄基因改造的食物,糧食是不夠全世界的人類吃的,所以誰能輕易地論斷是非呢?

    長大後慢慢發現,童話故事中好人壞人很好分辨,但很多時候在社會上沒有是非只有取捨,相較之下看似傷害較低的決定,最好的例子就是電影"海灘"裡有位受重傷的呻吟的人,被抬去沒人看到的地方等死,以免破壞世外桃源的氣氛,因為他的死是必然的,但是追求快樂卻還有選擇!這種追求最大幸福的功利主義有個慘忍的道德瑕疵,就是生命的價值該如何被衡量?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做出決定,這就是人類社會。

    回到電影,麥克戴蒙飾演的王牌業務員,你覺得他真的做出對世界或是對良心正確的決定嗎?也是有想藉此脫離貧窮的居民支持開發甚至還買了跑車,而其他國家需要這能源也是不爭的事實,我想或許這只是他發現被巨大體制愚弄後的無力反抗,改變的始終只有自己而非體制,相較之下他認命的同事蘇,廣大的上班族對她可能比較有共鳴,也就是認清事實工作還不是為了家庭混口飯吃,拯救世界應該是上帝而不是上班族。

    其實這樣的結論,我自己也覺得有種無力感,我常常在想太平盛世總在激烈的戰爭後,資源在夠分配的狀態下,才有和平的日子,假如資源不夠,勢必有人會被淘汰,而我們都只能默許這一切並努力的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