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愛在黎明破曉時 愛在日落巴黎時 愛在午夜希臘時 觀後感
在兩天內一口氣看完三部電影真是過癮,整部電影就是不斷的對談,我看第一部沒多久男主角提到人口爆炸的靈魂輪迴問題,緊接著男女主角機智風趣地廣泛討論各種話題時,就覺得這是我喜歡的電影類型,我著重在劇本的安排更甚於演技,所以對白的豐富度很吸引我,更特別的是這部電影的續集,劇中與現實生活一樣都間隔9年,你可以明顯看出男女主角在外觀與心智上的變化,基本上我覺得這三集是很成功的電影,會讓你看完還會細細回想對白的影片。
最後第三集忽然看到女主角露點,當下覺得怎麼不在年輕時拍,怎麼等到有年紀時才做這樣的安排,但是後來覺得這樣的安排很好很真實,人不可能永遠青春, 雖然我們努力想保留青春,但歲月終將見證我們的改變,去學習接受每個階段的帶來的美好,是一種讓自己更成熟更有領悟的選擇,感情能從激情走到恩情,才是通過考驗的象徵,因為這個伴侶不只是夢中情人也更成為現實的夥伴,所謂的夢是建立在對現實的不滿足,所以沒有現實的支撐或考量,也就沒有做夢的機會。
我不知道台灣多數人是否渴望擁有靈魂伴侶,我認為台灣的教育環境比較欠缺獨立思考這部分,多數人用收入來肯定一個人的成就,但收入也許代表一個人的能力,但能代表他的靈魂嗎?所以希望擁有靈魂伴侶之前,假如不夠了解自己也談不上找到契合的對象,為什麼男女主角廣泛的對談,從宗教到政治到音樂到工作,因為這樣的討論沒有涉及物質,而感情假如涉及價錢,這就不是愛情而是一場交易,所以我認為假如捨棄掉吃喝玩樂的話題,還能跟另一半可以聊半天以上的情侶,才有機會拿到成為靈魂伴侶的門票。
最近有一篇很有爭議的文章在討論台灣女人令人噁心但肉體很迷人,當然也有人跳出來指出台灣男人都是媽寶不夠獨立,我要老實的說,我覺得這文章前半段的觀點蠻寫實的,尤其是這段"我只能說,90%的台灣人之所以受教育,都只是為了工作,而非挖掘自己和他人在某些細微方面所產生的深度差異。"我們從台灣FB都是玩樂或是一窩蜂的話題的可以看出來,這是我們教育制度下的結果,多數人在意收入大於內涵,這沒有對錯,就像女主角在劇中也是會為了錢為了工作煩惱,但是我們之所與他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這些微的差異,但這些東西往往跟收入不太相關。
所以男女主角深度的對談,正是在試探彼此靈魂的契合度,也正是本片精彩的地方,你可以看到從歐洲文化跟美國的文化的差距,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但是不同地方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化,正好我最近在看1984,所以對於女主角對於媒體的試圖控制說法感到很讚賞,也正是歐洲大部分不走右派的資本主義有關,一部電影可以討論得如此廣泛,當然讓人覺得非常精彩,其實人生就是如此,,我們從宗教從音樂或書本得到慰藉,我們從政治從工作做出選擇,人生的路這麼長,有個相知相惜的伴侶當然使人不孤單,這世界並不完美,就像女主角投入環保的工作思考如何讓世界更好得同時,也必須得考慮現實生活的收入來源。
回到電影,三部電影正好記錄不同階段會遇到的課題,我個人特別喜歡第三集,也許不浪漫但很寫實卻又保有一貫的幽默,像女主角自嘲式地說超過35歲的好處就是不用擔心被強暴,她明知這種變化,還刻意要男主角回答假如現在40歲的他們在火車相遇,他還會像以前一樣像她搭訕嗎,這就是從現實生活找出樂趣,也跟我們多數人一樣有爭吵有不堪,但重點是這就是我們共同選擇的人生。
我覺得電影從激情到親情到恩情的詮釋手法讓我很欣賞,感情在曖昧不明時很美,但能經過時間的考驗還選擇彼此,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訂閱:
意見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