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心靈勇氣 觀後感


劇情簡介
柏林影展競賽片,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年度十大電影」,改編自美國權威作家戴夫艾格斯取材美國真實事件,《心靈捕手》導演葛斯范桑執導,麥特戴蒙擔綱編劇與演出,金獎組合共創觸動人心的感人力作。
能源開發公司王牌業務員史提夫巴特勒(麥特戴蒙飾)從小在農場長大,他與資深業務蘇湯普遜(法蘭西絲麥朵曼飾)被公司派往寧靜純樸的麥金利小鎮,進行開發地下天然氣的任務。麥金利小鎮因遭受金融風暴而百業衰敗,史帝夫的能源開發公司想藉此機會買入當地開採權,也能幫助鎮民紓解困苦的生活,能源開發公司因此準備了大把鈔票要將純樸小鎮變成礦場。
就在麥金利小鎮的鎮民們以為生活出現生機的時候,備受當地人敬仰的資深教師法蘭克葉慈(哈爾霍爾布魯克飾)卻在說明會上,呼籲鎮民必須更深入了解這個開採案的優劣之處,環境保育人士達斯汀諾貝爾(約翰卡拉辛斯基飾)也將為鎮上居民揭發不為人知的驚人真相。
所有鎮民為此惶恐不安,眼看能源開發公司將與鎮民爆發衝突,原一面倒的開採案,卻突陷膠著,史提夫與蘇兩人決定與居民同一陣線展開長期抗戰。這一切也就在史提夫邂逅美麗教師艾莉絲(羅絲瑪麗德威特飾),以及在他遊說鄉村居民的過程當中,逐漸發生重大變化...看似易如反掌的短期差事頓時複雜不已,小鎮居民是否有辦法拒絕財團的誘惑守護家園?而此時因懷疑自己的良知而陷入天人交戰的史提夫巴特勒,也因為這場意外的心靈之旅,使得人生從此有了意想不到的轉變……轉自開眼電影網




    蒲松齡在聊齋裡面有篇"種梨",翻成白話意思是有個商人在集市上賣梨,有一個道士向這個商人乞討而得不到施捨,後來一個路人買了顆梨送給道士,道士吃完梨後說要回饋給民眾,就把吃完的梨核種在地上,片刻即長成大樹結果,很快的就給民眾分完了,賣梨的商人才發現原來這是障眼法,原來道士送的梨子就是自己推車上的梨子,這跟我很喜歡一部漫畫 "鋼之鍊金術師"裡等價交換的設定很像,即是東西不會無中生有,定是付出相當價值才會有等同的收穫,這才像正常的世界,便宜的商品背後一定有被剝削的員工。

日本在311核災之後,有向美國購買油頁岩氣的計畫,相較之下這較安全的能源,其實汙染是留給美國產地居民的用水,或是之前的血鑽石和血手機或是不公平咖啡(公平咖啡亦是),商品背後的血淚,其實都是一種可怕地等價交換,但體制如此誰能改變?

    有時候去逛賣場,會發現有些商品會強調自己不是基因改造的食物,好像基因改造的食物非常不好,但實際上在台灣我們常吃的XX幾號的水果就是一種基因改造,而假如完全捨棄基因改造的食物,糧食是不夠全世界的人類吃的,所以誰能輕易地論斷是非呢?

    長大後慢慢發現,童話故事中好人壞人很好分辨,但很多時候在社會上沒有是非只有取捨,相較之下看似傷害較低的決定,最好的例子就是電影"海灘"裡有位受重傷的呻吟的人,被抬去沒人看到的地方等死,以免破壞世外桃源的氣氛,因為他的死是必然的,但是追求快樂卻還有選擇!這種追求最大幸福的功利主義有個慘忍的道德瑕疵,就是生命的價值該如何被衡量?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做出決定,這就是人類社會。

    回到電影,麥克戴蒙飾演的王牌業務員,你覺得他真的做出對世界或是對良心正確的決定嗎?也是有想藉此脫離貧窮的居民支持開發甚至還買了跑車,而其他國家需要這能源也是不爭的事實,我想或許這只是他發現被巨大體制愚弄後的無力反抗,改變的始終只有自己而非體制,相較之下他認命的同事蘇,廣大的上班族對她可能比較有共鳴,也就是認清事實工作還不是為了家庭混口飯吃,拯救世界應該是上帝而不是上班族。

    其實這樣的結論,我自己也覺得有種無力感,我常常在想太平盛世總在激烈的戰爭後,資源在夠分配的狀態下,才有和平的日子,假如資源不夠,勢必有人會被淘汰,而我們都只能默許這一切並努力的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