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愛在黎明破曉時 愛在日落巴黎時 愛在午夜希臘時 觀後感
在兩天內一口氣看完三部電影真是過癮,整部電影就是不斷的對談,我看第一部沒多久男主角提到人口爆炸的靈魂輪迴問題,緊接著男女主角機智風趣地廣泛討論各種話題時,就覺得這是我喜歡的電影類型,我著重在劇本的安排更甚於演技,所以對白的豐富度很吸引我,更特別的是這部電影的續集,劇中與現實生活一樣都間隔9年,你可以明顯看出男女主角在外觀與心智上的變化,基本上我覺得這三集是很成功的電影,會讓你看完還會細細回想對白的影片。
最後第三集忽然看到女主角露點,當下覺得怎麼不在年輕時拍,怎麼等到有年紀時才做這樣的安排,但是後來覺得這樣的安排很好很真實,人不可能永遠青春, 雖然我們努力想保留青春,但歲月終將見證我們的改變,去學習接受每個階段的帶來的美好,是一種讓自己更成熟更有領悟的選擇,感情能從激情走到恩情,才是通過考驗的象徵,因為這個伴侶不只是夢中情人也更成為現實的夥伴,所謂的夢是建立在對現實的不滿足,所以沒有現實的支撐或考量,也就沒有做夢的機會。
我不知道台灣多數人是否渴望擁有靈魂伴侶,我認為台灣的教育環境比較欠缺獨立思考這部分,多數人用收入來肯定一個人的成就,但收入也許代表一個人的能力,但能代表他的靈魂嗎?所以希望擁有靈魂伴侶之前,假如不夠了解自己也談不上找到契合的對象,為什麼男女主角廣泛的對談,從宗教到政治到音樂到工作,因為這樣的討論沒有涉及物質,而感情假如涉及價錢,這就不是愛情而是一場交易,所以我認為假如捨棄掉吃喝玩樂的話題,還能跟另一半可以聊半天以上的情侶,才有機會拿到成為靈魂伴侶的門票。
最近有一篇很有爭議的文章在討論台灣女人令人噁心但肉體很迷人,當然也有人跳出來指出台灣男人都是媽寶不夠獨立,我要老實的說,我覺得這文章前半段的觀點蠻寫實的,尤其是這段"我只能說,90%的台灣人之所以受教育,都只是為了工作,而非挖掘自己和他人在某些細微方面所產生的深度差異。"我們從台灣FB都是玩樂或是一窩蜂的話題的可以看出來,這是我們教育制度下的結果,多數人在意收入大於內涵,這沒有對錯,就像女主角在劇中也是會為了錢為了工作煩惱,但是我們之所與他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這些微的差異,但這些東西往往跟收入不太相關。
所以男女主角深度的對談,正是在試探彼此靈魂的契合度,也正是本片精彩的地方,你可以看到從歐洲文化跟美國的文化的差距,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但是不同地方就會產生不同的文化,正好我最近在看1984,所以對於女主角對於媒體的試圖控制說法感到很讚賞,也正是歐洲大部分不走右派的資本主義有關,一部電影可以討論得如此廣泛,當然讓人覺得非常精彩,其實人生就是如此,,我們從宗教從音樂或書本得到慰藉,我們從政治從工作做出選擇,人生的路這麼長,有個相知相惜的伴侶當然使人不孤單,這世界並不完美,就像女主角投入環保的工作思考如何讓世界更好得同時,也必須得考慮現實生活的收入來源。
回到電影,三部電影正好記錄不同階段會遇到的課題,我個人特別喜歡第三集,也許不浪漫但很寫實卻又保有一貫的幽默,像女主角自嘲式地說超過35歲的好處就是不用擔心被強暴,她明知這種變化,還刻意要男主角回答假如現在40歲的他們在火車相遇,他還會像以前一樣像她搭訕嗎,這就是從現實生活找出樂趣,也跟我們多數人一樣有爭吵有不堪,但重點是這就是我們共同選擇的人生。
我覺得電影從激情到親情到恩情的詮釋手法讓我很欣賞,感情在曖昧不明時很美,但能經過時間的考驗還選擇彼此,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心靈勇氣 觀後感
柏林影展競賽片,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年度十大電影」,改編自美國權威作家戴夫艾格斯取材美國真實事件,《心靈捕手》導演葛斯范桑執導,麥特戴蒙擔綱編劇與演出,金獎組合共創觸動人心的感人力作。
能源開發公司王牌業務員史提夫巴特勒(麥特戴蒙飾)從小在農場長大,他與資深業務蘇湯普遜(法蘭西絲麥朵曼飾)被公司派往寧靜純樸的麥金利小鎮,進行開發地下天然氣的任務。麥金利小鎮因遭受金融風暴而百業衰敗,史帝夫的能源開發公司想藉此機會買入當地開採權,也能幫助鎮民紓解困苦的生活,能源開發公司因此準備了大把鈔票要將純樸小鎮變成礦場。
就在麥金利小鎮的鎮民們以為生活出現生機的時候,備受當地人敬仰的資深教師法蘭克葉慈(哈爾霍爾布魯克飾)卻在說明會上,呼籲鎮民必須更深入了解這個開採案的優劣之處,環境保育人士達斯汀諾貝爾(約翰卡拉辛斯基飾)也將為鎮上居民揭發不為人知的驚人真相。
所有鎮民為此惶恐不安,眼看能源開發公司將與鎮民爆發衝突,原一面倒的開採案,卻突陷膠著,史提夫與蘇兩人決定與居民同一陣線展開長期抗戰。這一切也就在史提夫邂逅美麗教師艾莉絲(羅絲瑪麗德威特飾),以及在他遊說鄉村居民的過程當中,逐漸發生重大變化...看似易如反掌的短期差事頓時複雜不已,小鎮居民是否有辦法拒絕財團的誘惑守護家園?而此時因懷疑自己的良知而陷入天人交戰的史提夫巴特勒,也因為這場意外的心靈之旅,使得人生從此有了意想不到的轉變……轉自開眼電影網
蒲松齡在聊齋裡面有篇"種梨",翻成白話意思是有個商人在集市上賣梨,有一個道士向這個商人乞討而得不到施捨,後來一個路人買了顆梨送給道士,道士吃完梨後說要回饋給民眾,就把吃完的梨核種在地上,片刻即長成大樹結果,很快的就給民眾分完了,賣梨的商人才發現原來這是障眼法,原來道士送的梨子就是自己推車上的梨子,這跟我很喜歡一部漫畫 "鋼之鍊金術師"裡等價交換的設定很像,即是東西不會無中生有,定是付出相當價值才會有等同的收穫,這才像正常的世界,便宜的商品背後一定有被剝削的員工。
日本在311核災之後,有向美國購買油頁岩氣的計畫,相較之下這較安全的能源,其實汙染是留給美國產地居民的用水,或是之前的血鑽石和血手機或是不公平咖啡(公平咖啡亦是),商品背後的血淚,其實都是一種可怕地等價交換,但體制如此誰能改變?
有時候去逛賣場,會發現有些商品會強調自己不是基因改造的食物,好像基因改造的食物非常不好,但實際上在台灣我們常吃的XX幾號的水果就是一種基因改造,而假如完全捨棄基因改造的食物,糧食是不夠全世界的人類吃的,所以誰能輕易地論斷是非呢?
長大後慢慢發現,童話故事中好人壞人很好分辨,但很多時候在社會上沒有是非只有取捨,相較之下看似傷害較低的決定,最好的例子就是電影"海灘"裡有位受重傷的呻吟的人,被抬去沒人看到的地方等死,以免破壞世外桃源的氣氛,因為他的死是必然的,但是追求快樂卻還有選擇!這種追求最大幸福的功利主義有個慘忍的道德瑕疵,就是生命的價值該如何被衡量?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做出決定,這就是人類社會。
回到電影,麥克戴蒙飾演的王牌業務員,你覺得他真的做出對世界或是對良心正確的決定嗎?也是有想藉此脫離貧窮的居民支持開發甚至還買了跑車,而其他國家需要這能源也是不爭的事實,我想或許這只是他發現被巨大體制愚弄後的無力反抗,改變的始終只有自己而非體制,相較之下他認命的同事蘇,廣大的上班族對她可能比較有共鳴,也就是認清事實工作還不是為了家庭混口飯吃,拯救世界應該是上帝而不是上班族。
其實這樣的結論,我自己也覺得有種無力感,我常常在想太平盛世總在激烈的戰爭後,資源在夠分配的狀態下,才有和平的日子,假如資源不夠,勢必有人會被淘汰,而我們都只能默許這一切並努力的不被淘汰。
訂閱:
意見 (Atom)

